稻香蟹肥人欢笑——看吉水如何走好“稻渔共作”产业升级路
发布时间:2023-03-23 15:08:53 游览次数:205

3月10日,春日暖阳下,吉水县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沟渠成行,成片的稻虾田波光粼粼。不久前,产业园内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的螃蟹,在上海海洋大学第十六届蟹文化节暨2022年全国河蟹大赛上,摘取“蟹王”桂冠。至此,该公司选送的螃蟹已三年蝉联“蟹王”。

  近年来,吉水县在保证粮食总量增产的前提下,植入新技术新业态,全面发展“稻渔共作”种养模式。2022年,全县“稻渔共作”总面积3.51万亩,虾蟹年产量近3000吨,水稻年产1.92万吨、单产平均每亩600余公斤,成为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。

  慧眼识“珠”政策加持

  说起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不得不提该公司负责人王银。

  2017年,王银从家乡彭泽县来到吉水县盘谷镇同江村,立刻被一片冷浸田、易涝田吸引。“大家不想种的地,恰恰是我想要的。将赣江水引流过来,既可避免出现撂荒地,又可养生态虾蟹、种绿色稻。”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走访,王银坚定了发展“稻渔共作”种养模式的决心。

  很快,他流转了6800亩土地,注册成立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。吉水县相关部门迅速行动,快速解决了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难题。

  随后,吉水县打出一系列“组合拳”:对集中连片20亩以上的小龙虾基地,每亩一次性奖补350元;整合涉农项目资金,扶持“稻渔共作”产业发展,规范稻田改造水、沟、田、电、路的施工技术标准;创新“财政惠农信贷通”体制机制,为养殖户发展产业开辟金融扶持绿色通道……在多项利好政策加持下,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、醪桥都陂现代农业示范园两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相继建成。

  品种改良引智联强

  “由于经验不足,第一年亏损了不少。”因养殖过程中技术原因,王银被现实浇了一头冷水。

  为攻克养殖技术难题,公司聘请上海海洋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的两名教授,专门从事清水大闸蟹和清水小龙虾养殖技术的研发与推广。

  “每年数次前往湖南、湖北、江苏等地,引进跨水域、跨区域的虾蟹优良品种,使得我们的清水小龙虾和清水大闸蟹色泽鲜亮、肉质鲜美、活力十足,在各类打擂比武中脱颖而出。”公司走上发展快车道后,2018年6月,王银牵头成立吉水县润泽养殖合作社,以“公司+合作社+养殖户”模式,带动周边14个村、507户农户入股走上增收致富路。

  吉水县先后成立小龙虾养殖技术服务中心和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协会,为养殖户答疑解惑,提供技术培训。同时,引导养殖户与井冈山粮油集团、中波农业等龙头企业对接,推行稻虾田工厂化育秧、机插技术,对稻虾田水稻种植实行全过程托管服务,着力解决“会养虾不会种稻、会种稻不会养虾”难题。

  抢占市场延链强链

  3月11日6时许,盘谷镇小祠下村脱贫户李绪东骑着电动车,前往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,与同伴一起给小龙虾下料。他笑着说:“在这里工作不累,离家又近,一年能赚三四万元。”

  吉水县还鼓励养殖户实施错峰养殖。据介绍,吉水县当地每年最低温度要比湖北、安徽、江苏等地高出3℃至5℃,小龙虾可提前一个月上市,有利于更好地抢占市场。

  “加工厂建成后,能大大降低小龙虾的销售和运输成本,还可吸纳300余人就业。”连日来,王银在县工业园区与吉湖集团商讨小龙虾加工事宜。他所说的加工厂,是吉水县为方便养殖户就近销售,让养殖利益更大化而新建的。该县大力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,打造小龙虾良种繁育、健康养殖、精深加工、冷链物流、贸易服务、品牌推广、电子商务、节庆旅游等全产业链条,开辟了一条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径。   

       (周幸)


赣ICP备2022006309号
网站地图
技术支持:
使用微信扫码分享